![]() |
|
台灣第一香~西港香科〝瘟醫〞美譽
西港慶安宮香科醮典之緣起,係自清乾隆49年(1784)由姑媽宮、八份、東竹林、茘枝林、烏竹林、双張廍、下面厝、管寮、檨仔林、後營、下宅子、土庫、打鐵庄等十三庄落,舉辦第一次科醮,俗稱刈香,並定每逢丑、辰、未、戊三年舉行一科香科大醮典,從第一科延續至第十三科,後因清嘉慶25年(1820)受到曾文溪洪水氾濫的影響,承辦香科之姑媽宮無法續辦科醮,隨由西港慶安宮自道光3年(1823)第十四香科起接辦至今,俗稱「西港仔香」,屬於「香醮合一」的宗教信仰活動,香境至今擴及九十六村鄉,已歷76科225年,其歷史、文武陣頭、繞境影響範圍更為全台灣之最,故有”台灣第一香”之稱,為台灣國定民俗之一。
本宮所祀保生大帝原溯早期姑媽宮刈香時期十三庄之一的土庫庄廟青龍宮主神。早在土庫庄時期,青龍宮的保生大帝即是代天巡狩千歲爺(十二瘟王)的隨陣西席先生,所以歷科西港刈香,祂不但隨千歲爺出巡,而且王府內也有其專屬座位,從王府的宴王科儀至刈香遶境出巡均可窺見一般,地位相當特殊。
每科香科舉辦時從造王船之取舟參、請舟參、千歲爺南巡、請媽祖、三日刈香期間,均恭請青龍宮保生大帝乘登出巡王轎,蒞香襄贊千歲爺按察出巡、除瘟掃疫,遶境香域廣達九十六村庄,因而有”瘟醫”之榮封與美譽(廟內亦有”榮封瘟醫”之長腳牌,難得一見),足可見青龍宮保生大帝於西港香科之特殊地位與其重要性;而瘟王(神)與大道公(瘟)醫神之組合,也因而形成了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殊之刈香信仰文化。青龍宮保生大帝由軍醫神庄廟醫神香科瘟醫神之信仰演變,亦說明了保生大帝信仰之廣泛,值得記錄與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