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五十年代,旅高雲林同鄉會的信徒合資,委託許鼎卿先生前往北港閭山閣雕刻所雕刻一尊聖母三媽神像,於北港朝天宮寄廟一年後,恭迎來高雄發展,庇佑闔家平安。兩年後,同是媽祖婆信徒的廖耀芳之夫人廖蔡雲女士因久病不癒,恭請聖母救世醫治,也從此聖母救世、慈悲為懷的事蹟逐漸於高雄流傳而廣為人知!當時,眾信徒為爭迎聖母於自宅供奉,開始每年筊杯選出爐主,負責聖母聖誕祝壽活動,第一屆爐主由開中藥房的呂奇立先生(張登聰之叔叔)擔任。由於只有聖母卻沒有媽祖婆得力的助手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眾信徒旋於第三屆改選爐主時,增刻兩尊聖母駕前將軍~千里眼、順風耳將軍。而當時眾信徒爭相供奉的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將軍,也就是現今高雄朝后宮的開基三媽與開基將軍。民國56年,信徒蔡連通先生、楊侯明先生、楊文凱先生、林文秀先生、鄭賜全先生及吳龔生花(大牌花)女士發起成立「媽祖堂」,由楊侯明先生擔任管理人。每年天上聖母聖誕時,並以「媽祖堂」名義對外租借場所舉行祝壽典禮。直到民國61年,承租高雄市鹽埕區建國四路314號作為廟堂。至此,終於有了較固定的地方方便眾信徒拜拜祈福,不用再到爐主家中參拜!民國62年是個重要的一年。眾信徒於3月23日聖母聖誕「媽祖生」當夜,在十幾位信徒所提供出來的廟名中,請示聖母筊杯裁示,結果由蔡兵範先生所提供的「朝后宮」以十七杯最高票出線。從此「聖母堂」正式更名為「朝后宮」,並聘請許萬興先生擔任廟祝。「朝后宮」正式誕生後,「高雄朝后宮管理委員會」也同時成立,並選出第一任主任委員許山林先生,副主任委員蔡金塗先生。民國63年高雄朝后宮加入道教會,並於民國75年在祥益樓改選第二屆管理委員會,推選出第二屆主任委員蔡金塗先生,副主任委員郭榮源先生。民國80年,高雄朝后宮跨入新紀元。由於租期長達20年的租約將至,房東無意再出租;而當年也正逢管理委員會改組,於龍珠灣餐廳召開委員會議。由於眾委員皆爭取出任主任委員一職,經回宮筊杯請示聖母後,選舉出王焜燦先生當選第三屆主任委員,蔡培彰為副主任委員。並同時成立高雄朝后宮興建委員會及高雄朝后宮媽祖慈善會,聘任黃哲三先生為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秋郎先生為興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蔡松雄先生為名譽主任委員,高雄朝后宮建廟計畫正式展開。高雄朝后宮要建立大廟的消息一出,馬上有虔誠信徒要捐獻廟地,但聖母筊杯指示選擇在鹽埕區北斗街6號建廟。當眾委員與屋主完成簽約後,馬上在高雄地區引起震撼,因為當時另有友廟的乩童降駕,指示該宮委員要在鹽埕區愛河邊購置廟地,且已來尋訪數次,卻遍尋不著此處有空地可供建廟。殊不知這塊福地需得將地上之屋舍拆除方可浮現。由此可見高雄朝后宮天上聖母之神威廣大,才能使財源缺乏的高雄朝后宮正式邁入第一期興建計劃。在管理委員會及全體信徒協力合作之下,民國81年(歲次壬申年)農曆11月9日,高雄朝后宮圓滿熱鬧的遷移北斗街6號,舉行盛大的安座大典,高雄朝后宮也正式有了自己的家。同時,服務聖母長達20年的廟祝許萬興先生由於年事已高,也在請示聖母三筊杯後辦理退休。高雄朝后宮也於此時正式進入電腦化的時代,各項文書業務皆由資訊組負責處理。? |